万神殿参观 #
📸 小贴士:想拍出整个穹顶的震撼感,可以打开手机广角+计时器,把手机平放在地上朝上拍。这样就能拍到整个穹顶。
(胡夫金字塔里的石棺也是用阿斯旺花岗岩做的)而罗马人不仅能从非洲这么远运这些石头过来,还能运这么多、这么重,全球供应链这件事,他们 2000 年前就玩得明明白白。
万神殿里的思考 #
由于想多欣赏下穹顶,我坐在殿里发了会呆,顺便数了数穹顶上的凹格(我数出来 28 个)。期间还想了几个问题
Q1:万神殿不是混凝土和石头建的吗?为啥还有“失火”记录? #
现在看到的万神殿是第三版了。万神殿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 27 年,当时由奥古斯都大帝的女婿、著名将领马尔库斯·阿格里帕主持修建。 第一版万神殿采用了木结构屋顶,这在当时并不罕见,却也为它埋下了隐患——在公元 80 年的一场大火中,这座建筑被彻底烧毁。 随后,罗马皇帝多米提安重建了第二版万神殿,但这座建筑同样命运多舛,后来又遭到火灾或雷击摧毁,未能幸存至今。 我们今天看到的,是由哈德良皇帝在公元 118 至 125 年间重建的第三版。 这一次,建筑彻底摆脱了木材,转而采用混凝土和石材结构,不仅更坚固,也更能抵御火灾的威胁。值得一提的是,哈德良虽是这座新建筑的实际建造者,却仍在门楣上保留了阿格里帕的原始铭文:
M·AGRIPPA·L·F·COS·TERTIVM·FECIT
意为:“马尔库斯·阿格里帕,第三次任执政官时建造。”
这既是对前人最深的致敬,也让这座建筑从名字到结构,贯穿了三个时代的记忆。
Q2:穹顶越往上不是越重要?为啥最顶端反而不挖凹格了? #
因为最顶端已经用了超轻材料,比如“浮石”这种非常特别的天然火山岩,它看起来像石头,但摸起来像泡沫、超轻、能漂浮在水上。再减也没意义了。
Q3:那个天窗真的开着,那下雨怎么办? #
真下雨就会进水。但地板是向中心微微倾斜的,中间还设计了排水孔,再加上防水大理石铺地,雨水能自然排走,完全不会积水。每年有一天,还会从万神殿顶洒下玫瑰,很浪漫。
Q4:为什么万神殿没被拆? #
关键在于它“改信了基督教”。公元 609 年,拜占庭皇帝福卡斯把它送给了罗马教宗波尼法斯四世,改名为“圣母与众殉道者教堂”。从此身份“洗白”,中世纪那些拆异教神庙的人,也就没碰它了。
只不过万神殿里面之前古罗马的神像全部都被毁,而且万神殿门口的喷泉方尖碑上方的十字架也象征了天主教对古代异教(埃及方尖碑)的“征服”。
Q5 为啥拉斐尔能埋在万神殿? #
在万神殿里面可以看到拉斐尔的坟墓,拉斐尔在生前就表达过希望死后葬在万神殿。他认为这是与永恒对话的地方,能够让自己的艺术生命“留存于神之下、人之间”。 他想埋就能埋的原因,是因为他在罗马当时是顶级艺术家+教廷高官+教宗宠臣+人脉通天,所以教宗批准他埋葬在万神殿。他有这个资格,也是那个时代赋予他的荣誉。 拉斐尔的死亡也很神奇,在 1520 年 4 月 6 日,也就是他 37 岁生日那天去世。传记作家瓦萨里记载,他因为“过度放纵”导致高烧,没能及时治疗而死。 这里的“放纵”有些暧昧,一般被理解为情欲过度,当时的医生还采取了放血治疗(当时常见但危险的手段),结果让他更虚弱,最终去世。
万神殿美食–意大利面之王 #